English

光辉业绩的实录崇高人格的颂歌

1998-05-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和优秀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了解周恩来的光辉业绩,研究周恩来的思想特点,学习周恩来的伟大风范,对于激励全国人民在现代化的征程上不畏艰险、坚韧前进,尤其对于青年一代的品格塑造和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在我们满怀深情地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周恩来大事本末》一书(以下简称《本末》)。该书气势恢宏,构思独特,内容丰富、全面而重点突出,选材具体、精当,是一部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身,融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反映周恩来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的力作,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周恩来、学习周恩来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叙事求实记不朽业绩

(一)资料翔实、丰富,真实可信是《本末》一书的显著特点。

从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丰富性和新颖性来看,在迄今所有研究周恩来的著作中,很少能与该书相比。该书的编著者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和《党的文献》杂志编辑部的部分研究人员。编著者在广泛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相当一部分新近解密的档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鉴别、分析、研究,力求资料的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周恩来是一位极为特殊的历史人物,他的历史,他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是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对他生平业绩和思想理论的研究,与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密不可分。《本末》作者融汇了传记和史书的双重特点,把周恩来生平事迹的研究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周恩来的生平事迹置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丰富生动的内容,真实可信的笔触,客观地展现了周恩来波澜壮阔的经历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使人们心目中的周恩来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二)内容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情节生动而相对完整是《本末》的又一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该书独辟蹊径,一改以往的传记、史书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铺陈、记叙的惯例,将周恩来的重要业绩按照事件性质分别归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战、党建党务、宣传文化等七个篇章,各篇中又以时间先后展开,通过横向分布和纵向叙述的有机结合,使全书布局清晰、有序,一目了然。

为了准确反映周恩来的业绩,《本末》的编著者们尽可能简洁而完整地写明时代背景和事件始末,呈现给读者完整的历史情节。有时,在一个历史事件的叙述中,直接描写周恩来言行的只有几行,而相关情况的交待则占了较大的篇幅,这不是舍本逐末,而是为了构筑完整的情节,让读者在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中,更加准确、切实地理解人物。“割裂了人物与整个历史环境的联系,对人物的任何华美的描绘都只会陷于苍白。”情节的完整性,便人们对周恩来的历史功绩了解得更加具体、更加深刻。

寓情于真显伟人风范

和许多优秀的传记一样,《本末》的编著者以高远的立意指导取材,在生动的叙述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寄寓着强烈的真情实感。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尤其是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一代伟人周恩来之所以赢得亿万人民的衷心爱戴,甚至使得他的敌人也为之倾倒,由衷敬佩,不仅因为其渊博的学识,超人的才干,更因为他那非凡的人格,崇高的风范。《本末》一书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事例,深刻地揭示了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境界。

(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

这是周恩来辉煌一生的力量源泉。早在赴日求学时,周恩来就受《新青年》的影响,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在旅日日记中写道:“……宗教家常说人要信宗教就是‘更生’、‘重生’。我觉得我这回大领悟,将从前的全弃去了,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实在是同‘重生’、‘更生’一样子了。”(《立志篇》之“《新青年》的巨大影响”)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正是这种信念,鼓舞着他在阶级斗争的惊涛骇浪中出生入死,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回;在艰难困苦的建设年代呕心沥血,为祖国的繁荣操劳拼搏,无怨无悔。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他在困难面前不动摇,在失败面前不灰心,在强敌面前不胆怯,战胜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卓越贡献。

(二)刚柔相济的坚韧性格。

中国人常用“刚”与“柔”来形容人物的性格。“刚”指勇敢果断、坚强不屈,“柔”指通权达变,能伸能屈。至刚易折,至柔少志。周恩来则寓刚于柔,融韧于忍,做到刚柔兼备,相辅相成。《本末》一书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周恩来这一坚韧性格的形成过程和具体体现。周恩来幸运地拥有两个性格不同的母亲,嗣母性格温和,生母则性格开朗,两位母亲不同性格的影响,奠定了他既刚且柔的性格基础,使他逐步形成了刚强而不失风度、忍让而不失原则、谨慎而勇敢果断、温和而热情强干的特殊性格,使他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应付裕如,得心应手。

(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周恩来一切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他顾全大局,公而忘私,勤奋工作,任劳任怨。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大智大勇和自我牺牲精神,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夜以继日地辛勤操劳,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多次力挽狂澜,维护了党的统一,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那种极端复杂的条件下,砥柱中流,挽救危局,“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周恩来心中装着整个国家,整个党,装着全体人民群众,却唯独没有自己。就连骨灰,也按他的遗嘱,撒向了祖国的江河大地。他凭着一颗无私奉献、终其一生的红心,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四)海纳百川的坦荡胸怀

人们常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形容一个人胸怀宽广,《本末》一书则用大量事例告诉人们:周恩来肚里可以开飞机。

周恩来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不仅善于团结一切进步人士,而且敢于和善于团结那些曾经有过“宿怨”,政治倾向和世界观与己完全不同的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团结绝大多数。他善于听取各方面、各阶层和各民主党派的各种意见,包括反面的批评意见,并允许和提倡争辩。他认为,只听共产党内的意见,就会闭塞,犯片面性的错误。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正确地决定方针、政策及具体决策。邹韬奋称他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最可敬佩的朋友”(《统战篇》之“抗战时期在武汉对各方面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这一点,周恩来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从成功地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到接见特赦的末代皇帝及国民党战犯,细心过问其工作、生活;从登门拜访程砚秋,介绍其入党,争取李宗仁回国,亲赴上海机场迎接,到广泛结交各国朋友,大力推进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见《统战篇》、《外交篇》),周恩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广阔胸襟、无限气量。

周恩来的坦荡胸怀,还表现在严格要求自己,勇于自我改造的“自新”精神上。早在1919年创建“觉悟社”时,他就本着“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觉”、“自决”为主旨,积极提倡自我批评(《立志篇》之“创建觉悟社”)。他从不文过饰非,从不称自己一贯正确,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他总要不断反思,自我总结,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造,以不断完善自己。他说:“天下没有完人,觉悟程度是逐步提高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正是这种自以为非的自觉革命精神,引导着周恩来不断地进行自我思想改造,一步一步地登上了人格境界的巅峰。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副教授及该院研究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